沥青路面翻新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要点
沥青路面翻新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要点
一、沥青路面翻新工程概述
沥青路面作为我国公路系统的主要路面形式,在使用一定年限后会出现各类病害,需要进行翻新施工以恢复其使用性能。路面翻新工程是通过对原有沥青路面进行铣刨、修补后重新铺设沥青混合料的技术过程,旨在消除路面病害、恢复平整度、提高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。
随着我国公路网络日趋完善,公路养护已进入"建养并重"阶段。据统计,截至2022年底,我国公路总里程达535万公里,其中沥青路面占比超过70%,每年需要进行翻新的沥青路面面积巨大。科学合理的翻新施工技术对于延长路面使用寿命、节约养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。
二、翻新前的路面调查与评估
1. 路面状况调查
施工前需对原路面进行全面调查,包括:
· 病害类型识别:裂缝(横向、纵向、网状)、车辙、坑槽、松散、泛油等
· 病害程度评估:按照《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》进行量化评价
· 结构强度检测:采用落锤式弯沉仪(FWD)测定路面弯沉值
· 平整度测量:使用激光平整度仪检测国际平整度指数(IRI)
2. 原路面材料评价
· 钻芯取样:每500m至少取1个芯样,检测厚度、分层状况
· 材料性能测试:包括沥青老化程度、集料级配、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等
· 回收沥青性能:通过抽提试验评价旧沥青的针入度、软化点等指标
3. 翻新方案设计
根据调查结果选择适宜的翻新工艺:
· 薄层罩面:适用于表面轻微损坏,加铺2-4cm新沥青层
· 铣刨重铺:中重度损坏,铣刨一定深度后重新铺筑
· 全厚式翻修:结构性损坏严重,需全部挖除重建
三、沥青路面翻新施工关键技术
1. 原路面预处理
· 裂缝处理:宽度<5mm灌缝,>5mm开槽灌缝
· 局部病害修补:坑槽采用热修补或冷补工艺
· 铣刨作业:控制铣刨深度误差在±5mm以内,创面清洁无松散料
· 界面处理:喷洒粘层油(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),用量0.3-0.6kg/m²
2. 沥青混合料生产与运输
· 配合比设计:根据交通量、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级配
· 材料控制:新集料洁净、干燥;沥青符合规范要求
· 拌和温度:改性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170-185℃,普通沥青混合料150-165℃
· 运输管理:车辆覆盖保温,到场温度不低于规范要求10℃
3. 摊铺作业控制
· 机械准备:摊铺机预热至100℃以上,夯锤频率与行驶速度匹配
· 摊铺温度:改性沥青混合料不低于160℃,普通沥青不低于145℃
· 摊铺速度:2-6m/min,保持连续均匀供料
· 厚度控制:采用平衡梁或非接触式声纳控制系统
4. 压实工艺
· 初压:钢轮压路机紧跟摊铺机,温度不低于150℃(改性)或140℃(普通)
· 复压: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,达到规定压实度
· 终压:钢轮压路机消除轮迹,终压温度不低于90℃
· 压实度:现场钻孔取样检测,不低于最大理论密度的96%
四、特殊条件下的翻新施工
1. 低温环境施工
· 选择温拌沥青技术,降低施工温度20-30℃
· 采用高标号沥青或改性沥青提高低温性能
· 加强保温措施,缩短运输、摊铺、压实时间
2. 雨季施工
· 关注天气预报,避免雨天施工
· 做好排水措施,防止基层积水
· 雨后确保路面干燥方可继续施工
3. 交通繁忙路段施工
· 分段分幅施工,设置明显交通标志
· 采用快速开放交通的改性沥青材料
· 夜间施工时保证足够照明
五、施工质量控制要点
1. 材料质量控制
· 沥青三大指标(针入度、软化点、延度)符合设计要求
· 集料级配、含泥量、针片状含量等指标合格
· 外掺剂(抗剥落剂、纤维等)按设计比例准确添加
2. 施工过程控制
· 温度控制:拌和、运输、摊铺、压实各环节温度监测
· 厚度控制:每1000m²至少检测1处,允许偏差±5mm
· 平整度控制:3m直尺检测间隙不大于5mm
3. 成品检测
· 压实度:每1000m²钻芯1个,厚度与压实度双控
· 构造深度:铺砂法测定,满足抗滑要求
· 渗水系数:不大于120ml/min(普通沥青)或80ml/min(改性沥青)
六、安全文明施工措施
1. 设置规范施工标志,配备交通指挥人员
2. 铣刨作业时控制扬尘,必要时喷雾降尘
3. 废弃沥青混合料分类收集,环保处理
4. 施工人员佩戴防护装备,高温作业轮换休息
5. 夜间施工设置警示灯,确保作业安全
七、结语
沥青路面翻新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科学规划、精细施工、严格管理。随着新材料、新设备、新工艺的不断发展,如再生技术、温拌技术、智能压实技术等的应用,沥青路面翻新工程正朝着更高效、更环保、更耐久的方向发展。施工单位应不断更新技术理念,提高施工质量,为公路交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。